有一种感情,日久弥新,愈发珍贵,就像埋藏多年的老酒,经过时间的沉淀,入口醇香而沁人心脾,在时光中让人陶醉。如果说,有一种感情,它不似爱情那般海誓山盟、天轰地裂,不似亲情那般以血缘将彼此终身相连,但它萦绕心头,始终难以忘怀,并成为了和空气,呼吸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。那是对母校的惦念,那是对同窗的深厚情谊!数学与统计学院83级校友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儿。时光改变的只是他们当初的模样,而内心深处依然初心不变。
1983年,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进了华师数学系(也就是现在的数学与统计学院)。或许当年他们没有想到四年的同窗感情可以如此深厚,或许当年他们还没有想到华师三十年后的模样,更没有想到三十年日新月异,祖国已如此繁荣强大。改革开放的四十年,是华师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四十年,是华师人成长成才的四十年,亦是我们华师数院人拼搏奋斗,努力前行的四十年。
(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87届本科毕业合影留念)
一、 梦回华师: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
回到1985年,那是大三的暑假,黄吉辉和张在武两人历时半个多月,从武汉下江游到上海,这事在系里不胫而走,传为美谈,还被登在几个新闻爱好者主创的系刊《桂花》上。今天大家再度谈起,依旧感叹他们二人的勇气和魄力。
回到1983年,母校是欧贵兵印象中离宿舍一百米远的学子餐厅,五分钱一个的糯米鸡和两毛钱一份的回锅肉,今天想来,还会不由自主砸吧砸吧嘴;
郭大幺提起学校当年发餐票,三十六年前的满足感再次晕上他的面庞,那是“我和别人不一样”的标志,是作为一名师范生的自豪;
张在武在梦里常回12栋学生宿舍楼(今东6栋),大学期间担任宿舍长和年级生活部部长的他,每月初迎着同学们的殷殷盼望领取发放餐票。那时他找到为同学服务的快乐。
“露天电影场今天还在,可好啦!”每周六傍晚时分,广播台里特定的电影预告音乐响起,他们就开始敲饭碗,敲脸盆,喜得不得了。悲催的理科生在当年文化贫瘠的年代里,那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娱乐,风雨无阻。
当时的女辅导员彭俊泼辣激情、风风火火,教他们跳时髦的交谊舞,每周一直接进到男生宿舍掀开他们的被子,呼叫起床跑操……段段趣闻轶事,谁都能随口来上一段。
他们闭上眼,脑海浮现的便是母校的葱茏树影;
他们说桂树应该多种,那是桂子山“最特的特色”;
他们说华师的树绝不能再少了,一片片树林是聊天、散步、谈恋爱的好去处,更是历史的沉淀。
(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83级校友毕业25周年桂林聚会)
二、 情深似海:五年一聚的君子之约
从1993年成功举办第一次十年聚会后,每隔五年大家相聚一次,便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。张小新和张在武两位毕业后留校的“桂子山山主”分任校友会会长和秘书长,大家在qq群里商议聚会的形式。几位事业有成的同学还会主动承担聚会的费用问题。
2012年是83级校友毕业25周年聚会定在桂林,大家不远万里赶赴桂林。以“快乐·健康·叙旧”为主题展开了五天的同学聚会,包括家属在内共有110余人参加,其中校友60余人。为期五天的同学聚会,丰富的内容包括保健专家讲座、夜游“两江四湖”、桂林一日游以及班级分组联谊等一系列活动。这一次聚会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温暖与感动,体现了83级同学间纯真深厚的友谊与对母校深深的眷念之情,临别时大家约定,五年后共赴母校庆祝毕业三十周年。
2017年桂子山上83级校友毕业30周年聚会,180余名数学系83级校友和家属重新踏上这片满载少年梦想的土地。联谊会从最初的组织、策划、置办场地、联系摄影摄像师、制作前期多媒体动画都是由同学们亲力亲为。即使有专业的摄影师,带伤的张在武老师仍然跑前跑后,拿着摄影师穿梭在同学中间,只为了记录下每一个美好镜头,同窗深情可见一斑。联谊会中还穿插了跳绳、掷乒乓球、拍篮球这些有趣的小游戏,哪怕年近半百,但是同学们的热情不减。即便他们脸涨的通红,即便他们不擅运动,每一个人都尽力地去完成每项比赛,为自己所在的班级争光。
(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83级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)
“我们相互间见面也多,一个电话说谁来了,大家立马放下手上的事马上赶来。”他们开玩笑说,那些一见面就热烈拥抱、老泪纵横的,定是太多年没见,反倒他们看着似乎不温不火,稀松地拉上几句家常,实则情谊可见。他们说读书的时候在一起,并不觉得相互间感情有多浓厚,倒是毕业之后,年岁渐增,人生况味感受得多了,这份情谊的珍贵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。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。83级校友间听说谁有了难处,大家总是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,尽力最大努力使其度过难关。前些年,同学杨鸿雁被诊断为肝癌晚期,大家知道后,立即把他从恩施转到武汉来治疗,想方设法托关系联系同济医院的病房和大夫。为了让他早日康复,大家从物质和精神上最大努力地帮助他,在武汉的同学只要谁有空,就会去探望他陪他聊聊天,逗笑他鼓励他,只为了让他减轻心理压力,更好地接受治疗。
“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,一把筷子难折断”。只要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站稳了脚跟,就会介绍其他同学过来,带动起一帮人的发展。像谢庆棠,他在东莞的事业做得不错,人脉也广,介绍了好几个同学去东莞当老师。“同学情不是口头说说,许多人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,总能从中受益。”于张在武而言,这是他每每提早一年就开始筹备策划聚会的最大动力。
83级同学们曾经的任课老师、现任77779193永利官网副院长的何穗说,教过这么多届学生,但是像83级如此团结、进取,而且出了不少成功人士的,实在不多见。
(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83级校友毕业30周年联谊会)
三、 饮水思源:利用校友资源帮助校友成功
忆往昔峥嵘岁月,三十载风雨同舟。83级校友饮水思源,当年他们在母校收获知识,学会做人,而今事业有成,他们没有忘记母校当初的哺育和培养,时刻挂念母校的发展,时刻关注数学系的发展,扶助困难同学。这些年以来,创达奖学金、83级校友奖学金、安金明志智奖学金……83级校友在取得成就后,对母校矢志不渝的支持、帮助,无不令人动容。他们之中有的奋战在教学第一线,有的从事高等教育,有的在政府工作,有的在企业工作,但不管如今身在何处,牵挂母校的心永远都在。
83级校友们对母校的支持不仅仅是资助奖学金。在距武汉约800公里的上海,83级校友赵文瑜时刻关心着数院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。赵文瑜是华东理工大学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、上海市发改委、经信委、科委等单位评审专家,高级工程师。他说,大数据时代,我们华师的学生不能拘泥于华中地区,要往外面走、要走出去。因此他多次和学院联系,致力于在上海为华师学生设立实习基地,为母校学生提供实习工作,还给他们进行专业培训。每周固定时间与实习学生交流工作情况,和实习单位沟通反馈,关心实习生在上海的生活,就连同学们的住宿都是赵文瑜帮他们多方奔走联系,并尽力争取用人单位的实习补贴。目前第一批去上海实习的同学,已经正式留在上海工作;第二批去上海实习的9位同学,有的已经拿到了深圳的offer。在上海的实习经历让我们的青年学生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阅历,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任职。
六号楼前的林荫小道总有几只可爱的小猫躲在里面窜来窜去嬉戏,夏日又为同学和老师们遮阳避暑,一年四季轮回,它装点着数学系的门口,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,陪伴着我们、不可或缺。这样一条林荫小道正是83级校友捐资修建而成。83级校友就像是六号楼下的林荫小道,其实他们从未离开过华师——他们是树,为后人遮风挡雨;他们是路,为后人开辟前程。
(当年远赴西藏支教的10位83级校友向与会领导嘉宾敬献哈达)
四、 今日我以母校为骄傲,他日母校以我为骄傲
数学院正大门后不远处的三岔路口,早先立着一块牌子,上面写着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”八个大字。他们说:“看到那八个字,心中就油然而生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。”他们深知科教兴国,人才强国,当他们从华师走出的时候,在最激情最热血的岁月里,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,为祖国建设拼搏奋斗,为改革开放抛头颅洒热血。
83级校友边红平是湖北省中学数学高级教师,他多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基础教育第一线。曾获武钢公司劳模、标兵,市教育战线“十佳”模范党员,省市先进教师称号。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,他辅导的学生有的进入中国数学冬令营,有的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代表队,获得银牌;有的获得2007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。一直以来他坚守在数学教学第一线,因为他深深地明白基础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,明白学好数学对科研开发的重要性,他更明白数学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,在孩子身上。把他们培养好,国家才有接班人,未来才可期。
83级校友龙永红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、副院长,从教23年,他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。他不追求各种评奖,他靠着自己奉献精神和卓越的工作成效得到大家的认可,获得大量的荣誉。1994年年仅27岁的他就获得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参评的宝钢奖优秀教师奖。他工作如其人实实在在,一步一个脚印,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。
83级校友张志林是国海证券首席投资顾问,他从一名从数学老师转到国内证券行业,并且凭借不懈奋斗和冒险精神成为了证券行业领航手。即使脱去了老师这个身份,他仍然关注青年学生的发展,多年来不仅为学院注资奖学金,还回到母校为学生做讲座。他说,能回到母校的讲台是我最大的荣誉。
他们的身上深深地体现了数院“务实、团结、进取”的院训,知行合一,立德树人是从母校走出去的所有学子共有的闪光点。人群中他们不会是浮夸瞩目的那一个,而务实低调干实事便是他们的名片。
“母校是树,校友是根。根越多越广,树就越高越大”。83级校友的故事还没有结束,不只是五年一聚的君子之约,还有随叫随到的老友情谊。放一首老歌,喝一杯酒,继续听他们说那些年的故事。